馆长:陶洪昌
今日主题——战国硬陶贮酒大罐
陶器的出现,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它的发明,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它不但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且促进了人类定居生活的稳定,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土,一般都是就地取材。黄河流域的制陶原料,主要采用适宜的天然粘土。陶土的成分对陶器的烧结和颜色具有一定的影响。
陶器成形之後,古人又用砾石或骨器在陶坯表面压磨,烧好以後表面便发生光亮。再就是施加陶衣,用陶土调成泥浆,施于陶器的表面,烧好之後器表就附着一层陶衣,一般有红、棕、白等颜色。颜色的不同,取决于陶衣的成分,如红衣可能含有较多的氧化铁,而白衣则是一种配入溶剂的瓷土。相当多的陶器还有附加纹,它具有增加美观和加固陶坯的作用。不同的类的纹饰,往往形成某一种文化的特征。
接下来我来介绍一下本馆所藏的战国硬陶贮酒大罐。
战国硬陶贮酒大罐
溧阳市天目湖酒文化博物馆馆藏
小口、溜肩
兽面
横“S”形堆饰
乳钉纹菱形纹饰带
拍印方格编织纹
战国硬陶贮酒大罐高:46厘米,口径:16厘米,我馆所藏此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硬陶贮酒大罐的体貌特征为:小口,溜肩,鼓腹,平底,拍印方格编织纹,肩部四排,腹部六排,肩腹间有两圈乳钉纹,其间篦刻菱形纹饰带,肩口有相对兽面和横“S”形堆饰各二,器形硕大而且宽整无修。
此件贮酒战国大罐为红砂胎质,高温烧制,敲击有钟磬之音,整体装饰考究繁缛,做工精细,应为战国印纹硬陶中的极品,存世量极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