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苑趣谈之中原酒风
逐⿅中原,饮马黄河。
河南古称中原,又称华夏、中⼟、中州,是指洛阳⾄开封⼀带为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原又泛指中国。中原地区的⼈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有巢⽒时代。
中原,本意为“天下⾄中的原野”,后演变为指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明和中华⽂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融合以及中原⽂明的扩展⽽逐渐向外蔓延,扩⼤了以中原⽂化为核⼼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化⽐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称中华。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秦朝西汉、⽞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朝、民国等先后有20 多个朝代,300 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原⼀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化和交通中⼼,⾃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中原,⽅可⿍⽴天下。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三朝古都洛阳、⼋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
馆藏北宋吉州窑玳瑁釉斗笠盏
馆藏南宋吉州窑玳瑁釉平底盏
馆藏明代釉里红瓷高足碗、杯
(⼀)河南名酒
河南名酒有:⿅⾢宋河、杜康、宋河、宝丰酒、仰韶等等。
1、⿅⾢宋河
浓香型白酒,宋河酿酒历史久远,始于春秋,盛于唐宋,可上溯3600 多年的历史,所酿美酒被宋太宗赵光义钦定为“宫廷贡酒”,有“天赐名酒,地赐名泉”“枣集美酒,名不虚传”之美句流传,更被誉为中国古代 “⼗⼤宫廷贡酒”。
2、杜康
浓香型白酒,杜康酒是中国历史名酒,因“杜康酿酒”传说⽽得名,⾃古有“贡酒”、“仙酒”之誉。是历代墨客⽂⼈与它结下不解之缘,常以诗咏酒,以酒酿诗,诗增酒意,酒助诗兴,觥筹交错,华章汗⽜。
馆藏杜康酒
3、宋河
浓⾹型⽩酒,河南省⿅⾢县枣集镇,使⽤古宋河地下矿泉⽔,以优质⾼粱、⼩麦为原料,历经千年、愈研愈精的传统酿制⼯艺与现代化科技的完美结合酿造,得到窖⾹浓郁,绵甜爽⼜,回味悠长等特点。
馆藏宋河粮液酒
4、宝丰酒
河南清⾹型⽩酒中唯⼀的中国名酒,它以四千余年“仪狄造酒”古法为传承,缔造了“清⾹纯正、绵甜柔和、⽢润爽⼜、回味悠长”的特点,是清⾹型⽩酒的典型代表。
馆藏宝丰酒
5、仰韶
浓⾹型,河南省渑池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采⽤醴泉甜⽔,⽤⼈⼯培养⽼窑泥池,⽤上等原料优质⾼粱,吸取名家名酒特长,精⼯配制⽽成。
(二)河南酒桌礼仪
河南⼈好客善饮,性情豪迈处世睿智。喝酒的礼仪和习俗也有很多。
餐饮礼仪可谓源远流长。据⽂献记载可知,⾄少在周代,饮⾷礼仪已形成⼀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曾经任鲁国祭酒孔⼦的推崇称赞,⽽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国之貌、礼仪之邦、⽂明之所的重要⽅⾯。
餐桌礼仪在中国⼈的完整⽣活秩序中占有⼀个⾮常重要的地位,⽤餐不单是满⾜基本⽣理需要的⽅法,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中华五千年的⽂化,也造就了酒桌上的规矩,酒桌上的礼仪酒桌上的客套、座位学问等。
⼀部河南⽂化史,就是半部中国⽂化史,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仪何来?即来源于悠久的中原,⽽河南的酒宴礼仪,酒桌上和交友上有什么风俗和禁忌。
河南⼈招待朋友的⽅式⾮常讲究,⾮常注重礼节,不了解这些礼节,就会产⽣很多误解。
(一)酒席座次
在河南做客,当进⼊酒席时,⼀定要按照主⼈的安排来坐。⼀般情况下有两种座次:
⼀是客⼈坐主席,主⼈和重要陪客坐客⼈的两边,以显⽰主⼈对客⼈的的尊重;
⼆是主⼈坐主席,客⼈坐主⼈的左右两边,主席即为买单者。在河南的许多酒店,每每发⽣为安排座位拉拉扯扯,即为此理。初到河南,不必谦虚,主⼈安排什么座位,听从懿旨,谦让过度反倒不好,座次是有讲究的,不达到⽬的主⼈不会罢休,拉拉扯扯、推推让让,反倒让主⼈难看。
(二)酒菜安排
1、点菜规矩
如果时间允许,你应该等⼤多数客⼈到齐之后,将菜单供客⼈传阅,并请他们来点菜。当然,作为公务宴请,你会担⼼预算的问题,因此,要控制预算,你最重要的是要多做饭前功课,选择合适档次的请客地点是⽐较重要的,这样客⼈也能⼤⼤领会你的预算。况且⼀般来说,如果是你来买单,客⼈也不太好意思点菜,都会让你来作主。如果你的⽼板也在酒席上,千万不要因为尊重他,或是认为他应酬经验丰富,酒席吃得多,⽽让他/她来点菜,除⾮是他/她主动要求。否则,他会觉得不够体⾯。
如果你是赴宴者,你应该知道,你不该在点菜时太过主动,⽽是要让主⼈来点菜。如果对⽅盛情要求,你可以点⼀个不太贵、又不是⼤家忌⼜的菜。记得征询⼀下桌上⼈的意见,特别是问⼀下“有没有哪些是不吃的?”或是“⽐较喜欢吃什么?”让⼤家感觉被照顾到了。点菜后,可以请⽰“我点了菜,不知道是否合⼏位的⼜味”,“要不要再来点其它的什么”等等。
点菜时,⼀定要⼼中有数。点菜时,可根据以下三个规则:
⼀看⼈员组成。⼀般来说,⼈均⼀菜是⽐较通⽤的规则。如果是男⼠较多的餐会可适当加量。
⼆看菜肴组合。⼀般来说,⼀桌菜最好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尽量做到全⾯。如果桌上男⼠多,可多点些荤⾷,如果⼥⼠较多,则可多点⼏道清淡的蔬菜。
三看宴请的重要程度。若是普通的商务宴请,平均⼀道菜在50 元到80 元左右可以接受。如果这次宴请的对象是⽐较关键⼈物,那么则要点上⼏个够份量的菜,例如龙虾、⼑鱼、鲥鱼,再要上规格⼀点,则是鲍鱼、翅粉等。还有⼀点需要注意的是,点菜时不应该问服务员菜肴的价格,或是讨价还价,这样会让你公司在客户⾯前显得有点⼩家⼦⽓,⽽且客户也会觉得不⾃在。
2、点菜搭配
⼀般情况下,先上凉菜,后上热菜,再后上主⾷,最后上⽔果。因⼈多寡,菜的数量亦有差异,常见的有四凉四热,六凉六热,⼋凉⼋热,上偶数不上单数。先上凉菜,后上热菜,凉菜不上完,热菜绝对不能上,这是规矩。为何先上凉菜,就是为喝⽩酒之需。凉菜如果上够双数,酒宴就可以开始,举杯喝⽩酒的时候到了。很多情况下,凉菜只上单数,⽐如点了四道凉菜,上了三道,主⼈必撤掉⼀道,然后宣布开始。只要酒杯⼀举,撤掉的凉菜再端上来,⽆害规矩。
(三)酒规
1、酒过三巡与敬酒
酒杯⼀举,正式的宴席开始了,喝酒成了这桌宴会的主⾓。前三杯是必喝的,在座诸位都要举起酒杯,喝够三杯酒。酒过三巡,敬酒开始了。
第⼀个出场的是主⼈,先向客⼈敬酒,⼀般情况下是向客⼈敬三杯酒,然后再碰⼀个,即每⼀个⼈要喝四杯酒。主⼈敬完后,陪客也要依次敬酒,同样敬三碰⼀。主⼈、陪客敬完后,客⼈按道理也需回敬,敬三陪⼀。如果是五六个⼈在⼀起喝酒,这⼀圈下来,估计⼀瓶⽩酒早就见底了。很多外地朋友对河南的这⼀规矩有意见,认为总让客⼈喝酒⾃⼰不喝,其实差也。想⼀想敬酒者每⼀⼈喝⼀杯,⼀圈下来⽐任何⼀个⼈喝的都多。不仅如此,如此这般的敬酒,实与深厚的中原⽂化有极⼤的关系,⼀部河南⽂化史,就是半部中国⽂化史,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仪何来?即来源于悠久的中原。有朋友不解,⾔我们喝酒,敬对⽅即⾃⼰把杯中酒⼀饮⽽尽。对此我颇不以为然,诚如敬茶,对长者、对贵客,有⾃⼰端茶杯⼀饮⽽尽的道理吗?敬茶者,即把茶杯恭恭敬敬端给客⼈,敬茶之风源于敬酒,有悠久之历史,只不过中原尚留古代遗风,绝⽆欺负之意。
2、关于敬酒
(1)主⼈敬主宾;
(2)陪客敬主宾;
(3)主宾回敬;
(4)陪客互敬;
记住:作客绝不能喧宾夺主乱敬酒,那样是很不礼貌,也是很不尊重主⼈的。
(5)倒茶;
(6)离席。
(四)鱼头酒
河南不是鱼⽶之乡,吃鱼远⽐不了江南诸省,但河南各地的酒席上必上鱼,不论是桂鱼、鲳鱼、⽯斑鱼,还是鲤鱼,总之必须有鱼,⽆鱼不成席。河南⼈真的嗜好吃鱼?⾮也,纯为喝酒。在河南⼀条鱼端上来,客⼈千万不能先吃,吃鱼之前有很多说道。餐厅的服务员很清楚,不⽤主⼈事先交代,他就知道今天谁是贵客。鱼端上来,服务员⼀定会把鱼头对准客⼈,⼀旦鱼头对准客⼈,餐桌的转盘是不能乱动的,乱动者必罚酒。酒桌上的鱼是有规矩的,鱼头对准谁,谁就是今天的贵客,先喝三杯酒。鱼尾对准谁,喝四个酒。河南⼈称之为“头三尾四”。接下来是“腹五背六”,何意?鱼腹对准谁,喝五个酒,鱼背对准谁,喝六个酒。⼀条鱼绕了⼀圈,差不多⼈⼈都得喝了。接下来的喝酒就是单挑了,更具有⽂化特⾊。此时应是客⼈先动筷⼦,⼀般情况下,客⼈将鱼眼挖出来,放在主⼈的盘中,意为“⾼看⼀眼”,此时主⼈必喝⼀个酒;再将鱼唇挖出来分置他⼈盘中,谁得到鱼唇必喝⼀酒,意为“唇齿相依”。各地的说法不⼀样,名堂很多,有⼀仁兄,司职⼤学教授,对此专有研究,据他讲⼀条鱼下来,⾄少要喝三四⼗杯酒。所以说在河南酒桌上,只要上鱼,⾄少得⼀瓶酒。
(五)酒桌上的礼仪
1、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些⼤部分⼈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的认同。因为个⼈的兴趣爱好、知识⾯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边,出现跑题现象,⽽忽略了众⼈。特别是尽量不要与⼈贴⽿⼩声私语,给别⼈⼀种神秘感,往往会产⽣“就你俩好”的嫉妒⼼理,影响喝酒的效果。
2、瞄准宾主,把握⼤局
⼤多数酒宴都有⼀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的。赴宴时⾸先应环视⼀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喝酒,⽽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意思。
3、语⾔得当,诙谐幽默
酒桌上可以显⽰出⼀个⼈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句诙谐幽默的语⾔,会给客⼈留下很深的印象,使⼈⽆形中对你产⽣好感。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得当,诙谐幽默很关键。
4、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设法劝别⼈多喝⼏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
“以酒论英雄”,对酒量⼤的⼈还可以,酒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门学问。⼀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职位⾼低、宾主⾝份为序,敬酒前⼀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好使与不熟悉的⼈在⼀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下⾝份或是留意别⼈如何称呼,这⼀点⼼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的局⾯。
敬酒时⼀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某位客⼈在席上时,对他⾃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份或年长的⼈,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家都很难为情。
6、察⾔观⾊,了解⼈⼼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家的赞赏,就必须学会察⾔观⾊。因为与⼈交际,就要了解⼈⼼,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
7、锋芒渐射,稳坐泰⼭
酒席宴上要看清场合,正确估价⾃⼰的实⼒,不要太冲动,尽量保留⼀些酒⼒和说话的分⼨,既不让别⼈⼩看⾃⼰又不要过分地表露⾃⾝,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的锋芒,才能稳坐泰⼭,不致给别⼈产⽣"就这点能⼒"的想法,使⼤家不敢低估你的实⼒。
(六)变化中的酒文化
初到河南的朋友,可能会被河南⼈的热情搞得下不来台,喝吧不胜酒⼒,不喝吧又怕主⼈不⾼兴。很多朋友在不了解河南习俗的情况下,往往经不住劝,个个喝得晕头转向,云⾥雾⾥不辨东西。
其实社会在变化,习俗也在变化。主⼈劝酒是⼀定的,但客⼈未必⼀定要喝的⼈仰马翻。其实不论主⼈如何劝,能喝就喝⼀点,不能喝酒少喝⼀点,只要意思到了,主⼈也未必在意。在河南酒桌上的话不⼀定当真,不管⼈家怎么劝,⼀杯酒不喝未必会伤感情,喝的上吐下泻也未必增加感情。事情做不做,酒定要喝,这是礼仪;加之现在因为喝酒惹上官司的事情太多,很多⼈深明此理,也就不会计较太多。
总之,到河南公⼲,喝酒是⼀定的,那是因为河南⼈好客,⾄于能喝不能喝,那就看你的本事的。⾔“河南归来不喝酒”太过吓⼈,河南这个地⽅是粮仓,不是酒缸。
(七)酒桌上的规矩
在酒桌上,规矩很多,酒桌上的规矩,酒桌上的礼仪是⾮常有讲究的,海洋酒桌上的客套话与座位都是学问,中华五千年的⽂化,也造就了酒桌上的规矩,酒桌上的礼仪与酒桌上的客套、座位学问等。
1、如果⾃⼰真不能喝,就别开第一口,端着饭碗夹了菜⼀边吃着去。
2、如果确信⾃⼰要喝,就别装墨迹,接下来就是规矩了
规矩⼀: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规矩⼆: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上酒桌就充⼤。
规矩三: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敬。
规矩四:可以多⼈敬⼀⼈,决不可⼀⼈敬多⼈,除⾮你是领导。
规矩五:⾃⼰敬别⼈,如果不碰杯,⾃⼰喝多少可视乎情况⽽定,⽐如对⽅酒量,对⽅喝酒态度,切不可⽐对⽅喝得少,要知道是⾃⼰敬⼈。
规矩六:⾃⼰敬别⼈,如果碰杯,⼀句“我喝完,你随意”,⽅显⼤肚。
规矩七:⾃⼰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代,还要装作⾃⼰是因为想喝酒⽽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喝酒。⽐如领导甲不胜酒⼒,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拦下。
规矩⼋: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扼杯,左⼿垫杯底,记着⾃⼰的杯⼦永远低于别⼈。⾃⼰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的做⼈?
规矩九:如果没有特殊⼈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规矩⼗: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嘛要喝你的酒?
规矩⼗⼀:桌⾯上不谈⽣意,喝好了,⽣意也就差不多了,⼤家⼼⾥⾯了了然,不然⼈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规矩⼗⼆:不要装歪,说错话,办错事,不要申辩,⾃觉罚酒才是硬道理。
规矩⼗三:假如,纯粹是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中间,让⼈⾃⼰添,不要傻不垃圾的去⼀个⼀个倒酒,不然后⾯的⼈没酒怎么办?
规矩⼗四:最后⼀定还有⼀个闷杯酒,所以,不要让⾃⼰的酒杯空着。跑不了的。
规矩⼗五:注意酒后不要失⾔,不要说⼤话,不要失态,不要吐沫横飞,筷⼦乱甩,不要⼿指乱指,喝汤噗噗响,不要放屁打嗝,憋不住去厕所,没⼈拦你。
规矩⼗六:不要把“我不会喝酒”挂在嘴上(如果你喝的话),免得别⼈骂你虚伪,不管你信不信,⼈能不能喝酒还真能看出来。
规矩⼗七:领导跟你喝酒,是给你脸,不管领导怎么要你喝多少,⾃⼰先⼲为敬,杯⼦要低。
规矩⼗⼋:花⽣⽶对喝酒⼈来说,是个好东西。保持清醒的头脑,酒后嘘寒问暖是少不了的,⼀杯酸奶,⼀杯热⽔,⼀条热⽑⼱都显得你关怀备⾄。
(八)酒桌上的“现场直播、三个代表、三种全会”
“现场直播”:就是在酒桌上就喝得吐出来了。由于当着其他客⼈的⾯呕吐被⼈现场看了笑话,故称现场直播。
“三个代表“:酒品代表⼈品,酒量代表⼯作量,酒风代表⼯作作风。
“三种全会”:先喝⽩酒,再喝红酒,最后喝啤酒漱口。
酒已然成为河南⼈民⽣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酒⽂化也是反映当地民俗⽂化的⼀个精彩缩影,随着⼈民⽣活⽔平的不断的提⾼,健康饮酒,品质⽣活也体现了新时代河南⼈民对⽣活的追求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