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馆长浅谈酒与书画的关系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以酒为诗赋,以酒助书画之兴的趣事不胜枚举。今天我来和大家聊聊酒与书画的邂逅……
近年来,我认识了一些从事制酒、售酒和品酒的酒业界朋友,对酒加深了认识,我越来越发现,“酒、书、画”三者密不可分,有着很深的渊源。从古至今,那些在艺术界占尽风流的书画家们总是离不开酒,甚至是与酒形影不离,他们常常借酒雅集,交友切磋,很多惊世之作都是酒后而就,大都是“雅好山泽嗜杯酒”。如果说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那么酒文化与书画艺术文化的相融相兴,以及其对世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饮酒之风,经历数千年而不衰,酒是一种特殊的饮料,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风俗,一种社交,一种情趣,一种心境。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的形态万千,色香纷呈,品种、产量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饮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东西,人无分男女老少,族无分汉满蒙回藏,“无酒不欢”“酒逢知己千杯少”等已是常态。
清·郑板桥(墨竹)
文人雅士之所以常以酒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因为酒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它能激活灵感,使人放下日常生活中的人格面具,忘掉现实社会中世俗、功名利禄,还自己一个本真的状态,而这恰恰是书画创作的佳境。
明·王铎(过中条文语)
书画创作讲究颇多,无论幅式、章法、布局、题款都各有要求,好的书画作品集结着太多的因素,但创作的过程却又必须是一气呵成,古人常喜酒后作书,就是要在意存笔先和意在笔后之间产生一种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在自由、狂放的状态下,体现着真血性、真情怀和千姿百态、奥妙无穷的艺术感受。可见酒和书法有着天然的二者之间的融合性和密不可分的关系。
清·傅山(狂草诗)
酒是饮品中的精华,书法是艺术中的奇葩,中国历史上中国书画名人对酒的痴狂,揭示出酒文化与书画艺术有着割舍不开的渊源。中国书法从小篆至今有近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中国画则历史更长从摩岩壁画至今至少有五千多的历史深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中国酿酒业已有3000多年历史,至今仍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精华。在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书画名人无不醉酒泼墨,留下了不朽的艺术杰作。
唐·怀素(自叙帖)
书圣王羲之兰亭雅集、微醺作序,方才在彼此缠绕的文化史上成就了一段旷古烁今的佳话。草圣张旭为人豁达豪放,嗜好饮酒,每至酒酣泼墨挥毫,笔走龙蛇,留下诸多狂草佳作。与张旭并称的怀素也经常是“醉来信手三两行,醒后却书书不得”的洒脱僧人。从张大千沷彩沷墨的大写意山水中可以品出酒的甘冽,在这里,酒作为艺术创作的刺激物,发挥了恰到好处的作用。书画家借助酒的神力,对旧有的书画之风实现了神奇的突破,继而进入随意挥洒、“虽复变化多端,而未尝乱其法度”的至高境界。书画艺术与酒的结合,至此渐入佳境。宋代苏轼,是位喜酒的文人兼书画大家。诗文中涉及到酒的篇章比比皆是,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身后名轻,但觉一杯重”,酒后作字,留下了平时不及的精品佳作。明清时期的徐渭、王铎、八大山人、傅山、郑板桥等等也都是郁愤癫狂,桀骜倔强,借酒抒怀、寄情翰墨,嗜酒且个性奇崛的书画大家。
东晋·王羲之(唐摹兰亭序)
行文至此,断无倡导嗜酒之意,只是站在书画艺术创作的角度,阐述酒在书画家创作时激情助燃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得以换一种思维,换一种状态,从而在困厄的人生里,焕发出艺术创造的活力。
笔者:溧阳市天目湖酒文化博物馆馆长陶洪昌